关于AI编程总结:
AI只是工具,工程师才是主导。
角色转变,职责如下:
一定要代码审查
让AI不断重构,保持模块化
要不断追问AI为什么这么设计
在AI时代保持你的“手感”
先思考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开发,对比AI的结果
设定某段时间完全自己开发,不使用任何的AI
专注AI无法替代的“高维度技能”
系统设计与架构能力
精准提问与需求分析能力
复杂问题调试能力
2025-08-03
今天有一个新的关于AI编程的思考
之前我一直在焦虑AI生成的代码到底是否需要每一行都review呢?
AI编程在未来一定是指数级增长的,如果每一行都review的话,那么生产力并不会大幅度提升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
Anthropic 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启发了我
对于关键的代码,核心的代码,对于其他模块有重大影响的代码,必须仔细review
对于叶子节点的代码,影响级别很小的代码,可以不必review,但是提前写好一些测试代码
未来我们信任AI编写的代码就如同我们信任编译器编译的出来的代码一样
AI编程工具的出现,无疑是近年来软件开发领域最激动人心的变革。当你第一次输入一个模糊的需求,看着屏幕上代码如瀑布般涌出时,那种“未来已来”的震撼感是真实存在的。然而,在这片繁荣的背后,一个隐蔽而危险的问题正悄然浮现,我称之为——“AI编程的70%陷阱”。
这个陷阱指的是:AI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完成我们大约70%的工作,但剩下的30%,那些决定了软件质量、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核心部分,却成了一片雷区。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掌控这最后的30%,那么AI带来的效率提升,最终将以项目维护的灾难作为代价。
速度的幻觉:70%的诱惑与30%的灾难
在项目初期,尤其是开发MVP(最小可行产品)时,AI是完美的神器。它能迅速将想法变为现实,验证市场。但当我们进入持续的日常迭代时,问题的性质就变了。
如果一个团队不加审查地、一股脑地让AI主导开发,那么后续的维护绝对是灾难级别的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噩梦:为了修复一个看似微小的错误,却不得不对整个代码库进行大规模的改动。 AI生成代码的速度,为我们埋下了巨大的技术债。它构建的可能是一个看似华丽,实则一触即溃的“纸牌屋”。
这背后隐藏着一个“知识悖论”:AI对于越资深的工程师越有用。
资深的工程师拥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直觉,他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架构,什么样的方案最合适。他们能将AI当做一个能力超群但没有经验的实习生,高效地指导它、修正它,发挥出工具的最大价值。而对于经验不足的开发者,则很容易全盘接受AI的输出,最终被AI“主导”,陷入被动的依赖。
因此,我们必须明确:AI只是工具,工程师才是主导。
新时代工程师生存法则:掌控AI,而非被其奴役
那么,我们该如何避免掉入这个陷阱,真正驾驭AI,让它成为我们能力的放大器,而不是技能的腐蚀剂呢?以下是我总结的三大生存法则。
法则一:角色转变 —— 从“代码实现者”到“AI指挥官”
当AI生成代码时,你的工作不是结束了,而是刚刚开始。你需要将自己定位为项目的“总工程师”,把AI生成的每一段代码都视为一份需要你严格把关的“Pull Request”。你的新职责包括:
代码审查官 (Code Reviewer): 像审查同事的代码一样,用你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AI的成果。它的命名规范吗?逻辑足够清晰吗?有没有潜在的性能问题或安全漏洞?
重构大师 (Refactorer): AI生成的代码往往是“能用”,但远非“优雅”和“健壮”。你需要利用你的经验,动手去重构它,提升代码的可读性、可维护性和扩展性。这个重构的过程,正是你巩固和提升自身工程素养的最佳实践。
探究者 (Investigator): 当AI给出一个你前所未见的解决方案时,永远不要直接复制粘贴。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问“为什么?”把它当成你的私人技术导师,向它提问:“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?它和方案B相比,优缺点各是什么?”然后,自己去查阅相关文档,彻底搞懂背后的原理。
法则二:刻意练习 —— 在AI时代保持你的“手感”
完全依赖AI而不写代码,无疑会让我们的核心能力萎缩。我们必须为自己设计“刻意练习”的场景,确保自己永远具备从零开始构建的能力。
先思后用 (Think First, Then Generate): 在向AI提问前,先强迫自己思考几分钟:“如果是我,我会怎么设计这个功能?代码结构会是怎样?”形成基本思路后,再让AI生成。对比你和AI的思路差异,这本身就是一次绝佳的学习。
设定“无AI日”: 给自己规定一个“数字脱敏”时间,比如每周五或者在做某个个人项目时,完全不使用AI代码生成工具。这能确保你的基础能力不生疏,让你时刻保持独立的战斗力。
专注于“硬核”部分: 将那些重复、样板化的代码(比如写基础的API、配置文件)放心地交给AI,但一定要把项目中最核心、最复杂的业务逻辑或算法牢牢抓在自己手里,亲自实现。这部分工作,是你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法则三:向上走 —— 专注AI无法替代的“高维度技能”
既然AI能处理具体的代码实现,我们就应该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那些更高维度、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上。
系统设计与架构能力: AI可以写一个函数,但很难从零开始为你设计一个健壮、高可用的系统。学习如何从全局思考,如何划分模块、设计清晰的数据流和通信机制,这是架构师的核心价值。
精准提问与需求分析能力 (Prompt Engineering): 未来,“如何向AI精准地描述问题”本身就是一种顶级技能。将模糊的业务需求,转化为清晰、无歧义、包含所有边界条件的指令,将是顶尖工程师与普通工程师的分水岭。
复杂问题调试能力: AI可能会引入一些前所未见的、跨多个系统的诡异bug。顶级的调试能力,那种抽丝剥茧、定位根源的能力,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。你需要成为那个能解开“AI乱麻”的最终排错者。
结论:你的经验,是驾驭AI的缰绳
AI编程的浪潮势不可挡,它带来的效率革命是真实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师价值的终结,恰恰相反,它为我们指明了进化的方向。
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掌控AI,而非被其奴役的工程师。通过从小处着手、保持模块化、并永远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经验判断,我们就能将AI这个强大的工具牢牢握在手中。我们的角色,将从一个埋头苦干的“编码者”,转变为一个运筹帷幄的“架构师”、一个洞察本质的“问题解决者”。
最终,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代码更快,而是构建更好的软件。而这,永远需要人类的智慧、经验和判断力。